1904年,慈禧听到朱汝珍的名字脸色顿时大变,结果,科考第一的朱汝珍与“状元”失之交臂。就在这时,慈禧看到刘春霖的字,神情大悦地说:“就是他了。”

提到末代状元刘春霖,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字堪比“颜真卿”书法。但是,了解他的科考路才发现,一路走来真是步步惊心!

1872年,出生在清朝末期的刘春霖,父亲是保定府的底层衙役,母亲为有钱人做女佣。按照清朝社会分层,出身卑微的刘春霖并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如果有人敢逾越,那就是欺君,轻者没有人身自由,重者被判死刑。

即便这样,刘魁书也要把儿子送去读书。这究竟是为什么?

原来,刘春霖的家乡盛产黑豆,人们为了把黑豆卖出好价格,专门安排女人们挑选掺杂在黑豆里的高粱,既费时又费力。

有一天被小春霖看到,他二话不说抱起几只老母鸡扔在黑豆中,只见老母鸡欢快地啄吃地上高粱,没多大工夫,地上只剩下一片黑豆。就这样,小春霖成为大家眼中的小神童。

刘魁书发现儿子如此聪明,想尽办法把他过继给刘春霖的大伯,又厚着脸皮找了一个又一个保人,把儿子送到鼎鼎有名的莲池书院去读书。

为什么一定要送到莲池书院呢?

因为莲池书院院长正是著名教育学家吴池纶。更重要的是李鸿章任命吴池纶担任莲池书院院长,而当时的李鸿章正是慈禧身边大红人。

吴池纶一上任,就改进教育方法,引进外国老师,把西方教育融入东方文化,创立新式学堂。著名的教育学家严复就出自这里。

刘春霖除了天生聪明,又得到吴院长亲授,这才在科考路上走得顺风顺水。18岁就高中秀才,30岁中举人,意外的是2年后他便一举获得“状元”头名。

据史料记载,科考到了殿试,竞争便没秀才和举人那样激烈。那如何能在几百人中挤进前三,也就是取得状元、榜眼或探花?

吴院长一语道破其中玄妙,自从咸丰帝去世后,科考头名便由太后慈禧一人决定,而慈禧的评判标准就是:你写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字写得好不好看。

所以,进入殿试后,考生文章写得好不好是其次,字写得好不好看才是高中关键。有了吴院长的提点,刘春霖更是从早到晚苦练书法,每日书写2000余字。

难道字写得好真能改变命运吗?

1904年,揭榜时排在第一名的其实是朱汝珍。结果,名字中的“珍”字让他与状元失之交臂。

当时慈禧太后听到朱汝珍的名字时,脸色顿时大变。因为朱汝珍的“珍”,与皇帝宠妃珍妃为同一字。当年,皇帝专宠珍妃让慈禧心生怨恨,后来借逃难之乱,慈禧命人将珍妃投入井中。

慈禧之所以不喜欢朱汝珍,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籍贯来自广东,与戊戌政变的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是同一个地方,慈禧对广东人简直恨之入骨。

当慈禧看到刘春霖的字时,眼前一亮,顿时神情大悦,当众决定:“状元就是他了。”

刘春霖金榜题名的故事被后人传来传去,各种版本说辞不一,但是不管是真是假,末代状元的命运已经铁板定钉。

1905年,就在刘春霖科考次年,清廷痛定思痛,千年科举改头换面,学堂教育应运而生,中国教育重新走上新的里程碑。

然而刘春霖作为末代状元,他苦读圣贤书数十载,虽没有像曾国藩那样,成为清代名臣,却在乱世中用一手好字保持晚年气节。

当时他的同学郑孝胥和王揖唐都在伪满政府工作,凭借与刘春霖的多年同窗友谊,他们信心满满地向刘春霖伸出橄榄枝,让刘春霖为伪满州国做事。

而穷得只能靠卖字画为生的刘春霖说什么都不同意做伪满州国的“走狗”。

直到1944年,刘春霖因病去世,享年72岁。

刘春霖作为清末状元,没有像其他状元一样或功成名就,或流芳百世。

在历史洪流中,他像普通人一样,出生贫农却只能靠自己的聪明、努力和勤奋改变命运,突破社会阶层。虽然因时代变革被推进风口浪尖上,在无法控制的大环境下,他努力守住气节,宁为身碎也不做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