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000多件中国文物?那还不赶快拿回来!”1998年,在印尼海底沉睡了1000多年的“黑石号”现世,中国文物界听说后摩拳擦掌,谁知与德国人见面后,却黯然作罢。

早在1966年,德国商人蒂尔曼·沃尔特法恩就听说印尼苏门答腊海域有许多珍宝,20多年里,他一直没放弃寻找那些传说中的珍宝,并于1998年在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了一艘沉船,他将其命名为“黑石号”。

船上装满了宝物,德国“海底探索”公司花了10个月时间才把这些宝物全部打捞上来。据统计,船上宝物多达67000多件,以瓷器为主,还有一些金银铜器和珍贵珠宝。

从这些宝物的陈色、样式、材质等多方面分析,它们都应该年代较为久远。

果然,专家们在一面铜镜上发现了一行字:“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二十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又在一只瓷碗上找到“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字样,据此,专家们判断这些瓷器是在唐朝后期(公元758年至826年间)炼制的。

这可是毫无争议的中国文物。2002年,上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等,纷纷提出购买意向,但沃特法要求必须整批购买,开价高达4000万美金。

如此高的价格,让文物部门犯了难,后来,新加坡“圣淘沙”机构购买了这批文物多年的展览权,并于2005年筹资3000多万美元购得其所有权,而今全部收藏于新加坡博物馆。

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既遗憾又欣慰的事,虽然它们没能回到祖国,但能留在中国文化浓郁的狮城也算安慰。

但“黑石号”回归尘世更大的意义,却是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唐朝盛世文化艺术,特别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依据。

“黑石号”上的瓷器分别来自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其中55000余件是湖南长沙窑制作的釉下彩。

长沙窑瓷器是当时的潮流风向标,它大胆创新,加入绘画工艺,使瓷器不再只有单一的青、白釉纹饰,而是一件永不褪色的瓷画艺术,倍受国内国外贵族的青睐,也成了“海上丝绸之路”最受欢迎的旅客。

不仅如此,长沙窑瓷器还颇有文学色彩,常以诗歌、书法等作为重要元素,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以诗歌装饰瓷器的先河。

更难能可贵的是,唐朝包容兼蓄的思想,在长沙窑的制作工艺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因大批的买主是来自西亚波斯湾地区的阿拉伯和南亚、东南亚市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长沙窑瓷器也带有波斯、大食、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特点。

这也是当时为何长沙窑最受欢迎的原因,当时在南有越窑,北有邢窑的处境下,长沙窑能后者居上,正是因为它不走寻常路,勇于创新。

长沙窑远销海外不仅证明当时古人拥有强大的经商智慧,更能看出唐朝时期的中西贸易十分繁盛。

2020年9月,为纪念中国和新加坡建交30周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挑选了“黑石号”上的168件文物送往上海博物馆展出,这是“黑石号”文物旅行千年后第一次“回家”。

而今,我们的国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越来越强大,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子”回家!

作者:罗小鱼

编辑:红袖添香

参考资料:《上海博物馆集刊》2012《唐代“黑石号”沉船出水白釉绿彩瓷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