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有一篇日记云:“夜送子松,挥泪而别,世有真挚识大体如此君者乎?”子松者,夏子松也。

据清季野史记载:“夏子松少宰,名同善,丙辰翰林,仁和人。立朝有风概。性纯笃,推诚示人,周人之急,惟恐不及。坐此常不自给,时议多之。其直毓庆宫,侍今上读,诱掖奖励,不以严厉为能。庚辰殁于江苏学政任所……”

夏同善字子松,浙江杭州仁和人,为翁同龢同年知交,同值毓庆宫,而光绪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忽然简放江苏学政。早在同治初年,夏同善即曾以翰林资格当过此一差使。如今身为帝师而忽有此命,自应为慈禧对夏同善的严重不满。夏同善之被疏斥,是因为过于耿直。慈禧及其侧近宠信的人物,一方面讨厌夏同善,另一方面又怕他“教坏”了年方八岁的光绪,故断然出此。

学政三年一任,例于子、午、卯 、酉大比之年的八月初一简放。江苏学政林天龄原应于光绪五年差满,以病殁任上,适成慈禧及其近臣逐夏的机会。而林天龄之放江苏学政,亦以师傅被逐,遭遇与夏同善相类。

林天龄籍隶福建长乐,先为上书房师傅,授近支亲贵子弟读。穆宗就傅,恭王子载澂伴读,林天龄亦转为弘德殿行走。先是,林天龄奏陈罢土木等十事,颇为慈禧所厌恶。会太后召见师傅,问皇帝课业。林奏对:贝勒载澂引诱皇帝,荒废学业。亦为恭王所恶,因有外简之事。据闻恭王初拟外放九江道,李鸿藻以师傅兼枢臣的资格,力争之:“此非体制所宜,以翰詹官至庶子,即以京堂论,例不外简道府(曾得记名道府者撤销记名)。且正值弘德殿,地位尤异庶僚也。”恭曰:“九江道兼关务,缺分颇优。林氏儒臣清苦有年,得此可资调剂。”李曰:“纵必外放,学政尚可说,道员实太不宜。”九江道之议遂罢。未几江苏学政马恩溥因病出缺,乃以林继任。夏同善之外简,其情较林天龄尤为难堪。林犹有李鸿藻为之仗义执言,夏则只凭慈禧太后一句话,便即逐出内廷。

故事:一简外官,即不得入乾清门。此即“内廷”与“外廷”的分界。因此,夏同善至毓庆宫书房向八龄的德宗辞行时,犹须先请懿旨,一跪即退。竟不能在京度岁,大有“不容其长安一日居”之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