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才流失严重?47岁硅谷华裔女高管说出原因,回去就成了大妈

精英群体是一个社会当中素质和能力都比较出众的人。国家和社会想要取得更好地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这样一个群体的突出贡献。

对于我们而言,经营群体所拥有的特点往往都是常人所不具备的,比如说突出的能力,突出的学历以及在某个领域超出常人的成就。

从社会科学角度来看,将一部分突出的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丝绸,早在古希腊时期的哲人当中就有所体现,真正登上大雅之堂。

应该是在中世纪时,意大利的著名政治家马基雅维利,通过对于国家和社会当中权利和政治的研究所提出了与精英相关的理论。

在汉语语境当中,精英群体也常常被我们称之为“人才”。早在世纪初导演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当中,葛优饰演的盗贼胡黎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但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经营群体对于人才的渴望。

其实时至今日,主导整个世界当中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仍然是这部分人。

尤其是在我们培养下一代的过程当中,常常会向子女传达一种思想,就是一定要做出人头地的人。

其实也暗含了一种成为精英,成为人才的渴望。这是由于一旦成为了精英群体,那么在经济收益,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声望等多个方面,都能够拥有超出常人的资本。

然而近年来国内的一个现象是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人才相关的一些问题。

反思:流向海外的精英群体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愈发开放,与全球各个领域的联系也日益增长,人们开始走出国门,去其他的国家到更大的世界当中去拓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本领。

哪时起其实就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想要进步就必须要到外面去,去看一看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所不一样的世界。

于是在大概十几年之后,世纪之交时,国内开始出现了“出国热、移民热、留学热”,由于原先发展的模式不同,导致了中外的发展存在一些差距。

所以在当时这样的差距被许多人视为是一种不可跨越的沟壑。很多人就简单认为,海外是一定比国内要强的。

这样的经历,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奠定了今天,大量的人才和精英群体向海外流失的一种基础。

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乐此不疲的通过移民,通过子女留学等方式到海外去生活。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争论一直都存在,有很多人表示你已经有了超越常人的社会资本,那么在国内仍然可以获得比较不错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状况,为什么还要举家搬迁到海外去呢?

对此,有着不同生活环境的群体众说纷纭。我们不妨通过看待一位有着海外工作经历的女性高管,去思考一下究竟。大量的人才为什么难以在国内获取称心如意的发展环境。

高管的自述

这位高管姓李,李女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有着非常出众的学历和能力。她在毕业之后就选择了到海外去继续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而并未留在国内进行发展。

谈到当时的选择,李女士表示其实根据他的学历和个人能力,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到海外都可以找到十分不错的工作。在物质生活水平和待遇上,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

之所以她最终选择了去国外,而并不是在国内从事传统的行业,有一点是十分关键的,正是这个原因,让她宁可放弃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文化场景,到陌生的异乡去闯荡。

这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外两国的场当中,对于女性的看法和观点的差异。

问题症结:社会中的女性

正如李女士的自述当中所提到的,其实对于她而言,海内外的工作待遇是相反的。但是相比而言,国内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惯更加适合。

之所以最终她选择了到异国他乡去奋斗打拼,是因为在职场当中,海外和国内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今年已经47岁的李女士,现在仍然在硅谷当中担任高管的职位,她在单位当中可以继续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受到自己的年龄限制。

据她所说,如果是在国内,作为一名女性工作者,如果是在这个年纪,恐怕不但无法继续自己原本的工作,反而还要受到很多限制,甚至还会被人称之为“大妈”。

尽管李女士的这种叙述是有些夸张了,但是不得不说,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职场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类型,自然也会体现出巨大的差异。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个体除了本身的生理性别之外,当其出于特殊的文化模式当中时,还会被生理性别带来的各种特点所赋予一些其他职能,在社会学相关研究当中被称为“社会性别”。

比如说在中国文化当中,女性除了是其个体之外,还是女儿、妻子和母亲。除了完成自己工作上的各种任务,还要完成作为这些社会角色时所肩负的任务。所以对于个体而言,社会生活是十分多样的。

但是在西方社会当中,自“自由、平等”为意识形态的他们更加重视个体的感受和利益,相对而言会忽视一些集体的利益。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