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姜子牙的外孙唐叔虞死后,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将国号改唐为晋。3000年之后,山西博物院有一个镇馆之宝就曾见证过晋国的诞生。

且说商朝末年,纣王宠爱妲己,听信谗言,民怨四起。

周武王胸怀大志,重用姜子牙等人,周朝越来越强盛,威望在众部族中也越来越高。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率各部族联军在牧野与商朝军队发生大战,商军战败,纣王于鹿台自焚,宣告商朝灭亡。

后来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史称西周。

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一天,年幼的成王与弟弟叔虞一起玩耍,他玩心大起,随手捡起一片梧桐叶。

然后递给弟弟叔虞,说:“我要把唐国封给你。”

虽然对成王哥儿俩来说,这纯粹就是“过家家”的儿戏。

但在周公和史官看来,成王虽然年幼,但君无戏言说到就要做到。

于是周成王将叔虞分封到了“河汾之东”的古唐国。

(《史记》中记载了“桐叶封弟”的故事。)

叔虞去世之后,儿子燮父继位,将国号改唐为晋,晋国就此诞生。

两周时期,晋国曾为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在诸侯国中最强大。

比如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赫赫有名,为大家所熟知。

重耳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19年,在62岁时回到晋国,登上国君之位,堪称一段励志的传奇故事。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力强盛,历经城濮之战、践土之盟后,终成霸业。

晋国历经几代君主,始终牢牢占据着中原霸主的位置。

(孟子曾说,当时的晋国“天下莫强焉”。)

《左传》有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两件事是祭祀和战争。

作为强大的晋国国君晋侯祭祀的礼器是什么?又是什么样子呢?

史书中的记载很模糊,直到2002年,山西省临汾晋侯墓地出土了晋侯鸟尊,才解开了我们的疑惑。

晋侯鸟尊刚出土的时候,是一堆碎片。

因为在发现晋侯鸟尊之前,晋侯墓曾遭到盗墓贼的爆破式盗掘。

爆破时鸟尊被震成碎片,后经仔细收集,总共获得了100多块碎片,又经过一年半的修复,这件国之重器才得以重现人间。

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晋侯鸟尊是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的青铜礼器。

它高39厘米,长30.5厘米,凤鸟背部有盖,器盖的捉手巧妙地铸成了一只小鸟形状,与凤鸟呼应。

在凤鸟的尾部下方,一只可爱的大象探出了脑袋,长长的象鼻子下垂,并向内卷起,与凤鸟的双足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

在鸟尊的盖和内腹部发现了一模一样的九个字,分为两行,铭文为“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晋侯鸟尊是晋侯在宗庙祭祀时所用的重要礼器。

那么问题来了,凤鸟和大象这两种动物形象有特殊的含义吗?大象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商代时山西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山西及周边地区生活着大象、犀牛、河马等现在只能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看到的动物。

文献中曾记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意思是3000多年前的商朝人就已经能驯服大象了。

商代青铜器中有许多大象形象,而且以憨态可掬的幼象居多。

而凤鸟,在西周时期被认为是神鸟。

有一个凤鸣岐山的传说就是关于周族兴起的故事。

(《国语·周语》记载,“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鸑鷟”(音“越灼”)就是紫色的小凤凰。)

晋侯鸟尊将凤鸟和大象组合于一体,构思巧妙,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宝库中罕见的珍品。

而这件精美的青铜礼器“晋侯鸟尊”的主人,正是晋国的开创者——第一代晋侯“燮父”。

晋侯鸟尊铭文中的“晋”字,上半部像是两支箭插在箭靶上,下半部为“日”,即太阳。

意思就是:像箭追着太阳一样上进。

所以,“晋”最本来的含义为“上进”,所以才会有我们现在的“晋升”“晋级”。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晋,进也。)

还有一种说法,晋国出产檀木,晋人擅长制作弓箭,也擅长射猎。

据古史记载,唐叔虞曾用弓箭射杀青色的犀牛,可见其勇武英姿。也许这也是晋侯夑父“改唐为晋”的初心。

【百晓不争先】

晋国除了有夏族人土著生活,同时还有戎、狄等非华夏族群存。

开国时奉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建国方略,既发扬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

可见为了保持稳定、持续、和平的发展,针对不同文化采用不同的政策予以治理,华夏为根,兼容并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晋侯鸟尊,现在作为山西博物院的标志(LOGO),是国家一级文物,永久禁止出境展览,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