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点改变三国历史的“十大奇谋”:

一,刘晔:联蜀伐吴。

夷陵之战,东吴举全国之力,迎战刘备。

刘晔建议曹丕,应乘虚伐吴,可获全功。

但曹丕认为孙权已经向魏称臣,不宜用兵。

其结果东吴打败蜀汉后,孙权不想再称臣,曹丕生气了,又想去伐吴了。

刘晔劝阻说:陛下,东吴现士气正盛,同仇敌忾,恐不是出兵良机。

曹丕无奈,只得愤愤而止。

二,许攸:分兵袭许。

官渡之战,袁曹对峙。

许攸这时还在袁绍账下,他献策袁绍,大军继续在官渡与曹军对峙,派出一支奇兵,偷袭许昌,一击必杀。

失去许昌老巢,军心必乱,曹操必不战而溃!

可惜老袁不听,最后许攸弃袁投曹,献策偷袭乌巢之计,曹操亲自率兵,烧了袁绍军粮,袁绍遂全线溃败。

三,司马懿:乘胜取蜀。

曹操征张鲁,一触即溃,遂得汉中。

接着,司马懿建言曹操,刘备是诈取成都,人心未附,应趁其立足未稳之时,乘胜取蜀,可一劳永逸,永绝后患矣!

曹操想了想,未能采纳,还嘲讽司马懿得陇望蜀,不知满足。

当然,后来刘备坐大,难以憾动,遂成三国鼎立形势,他便大大地后悔了。

四,刘备:乘虚袭许。

刘备建言刘表,现在曹操亲征乌桓,虚国远征,我们应乘虚引大军袭击许昌,可一举获胜,迎回献帝。

但刘表不置可否。

为什么?

因为他不敢放手重用刘关张三兄弟,只是一味地做“壁上观”而已。

五,沮授:奉迎天子。

沮丧建言袁绍,奉迎献帝,迁都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

袁绍认为汉献帝要是来了,事事得请示汇报,自己的权力就小了,不愿意去迎接献帝。

其结果让曹操长途奔袭,从洛阳接回献帝,从此,从政治上占尽了先机。

有事没事,就给袁绍发道圣旨,弄得袁绍很为难,总感觉自己是不得不听命于曹操。

于是,袁绍想了一个损招,请求老曹贤弟,把献帝从许昌向却邺城方向挪一挪,近了好请安呀?

老曹一听就明白了:哦,这是想把献帝抢走,但又嫌远呀……

于是,并不理睬本初。

六,田丰:袭许夺帝。

当初,曹操先下手为强,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昌。

袁绍发觉自己少看一步棋,便引以为恨。

田丰看出来了,建言道:

应趁曹操东征刘备,立即引军袭许,夺回献帝!

袁绍优伤地说:

自己的小儿子生病了,没有心思出兵呀。

嘿!又让老曹逃过一劫呀!

七,魏延: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魏延献策:

丞相率大军从斜谷进兵,请允许我率五仟精兵,从子午谷奇袭长安,这样,潼关以西,可一举而定矣!

然而,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不敢弄险,未能采纳魏延的奇谋。

魏延此后每谈及于此,常耿耿于怀。

八,庞统:偷袭成都。

刘备入蜀后,在葭萌关驻军观望一年。

庞统建言:

“上计”是立即挑选精兵,昼夜行军,趁其不备,偷袭成都,可一举获胜。

可惜刘备未能采纳,采用庞统的“中计”,徐图进取,一城一地的攻坚,其结果,使得取蜀之战,延续了近二年。

九,郑度:坚壁清野。

刘备攻下雒城,兵锋直至成都。

刘璋忧心忡忡。

郑度胸有成竹,建言刘璋:

此事易尔!只需收拢民众,坚壁清野,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月余即可逼退刘备,待到那时,再出兵痛击,可一举荡平。

然而刘璋暗弱,心慈手软,不愿惊扰民众,未能采纳此计,最后刘备兵临城下,刘璋出门纳降!

十,桓范:传檄而定。

趁曹爽带皇帝曹芳一起出城,去高平陵祭奠,司马懿发动三千死士,关闭城门。

然后入宫,逼令郭太后下懿旨,罢免曹爽全部职务,爽遂茫然失措,无所适从。

大司农桓范冒险出城,建言曹爽:带皇帝曹芳到许昌,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可传檄而定也。

然而曹爽是匹驽马,只知贪恋槽中草料而已,平时张牙舞爪,关键时刻,竟被司马懿轻易忽悠,主动投降了。

曹爽遂被诛灭三族,而曹魏政权覆亡的历史命运,自此已不可避免!

---End---

敬请关注:六福雅士。

风趣幽默,谈史论道。